公司新闻
  • 分享
【改革创新实践案例】全省首创预算绩效审计制度

发布时间:2022-03-06 17:55:30 来源:火狐官方站点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审计面临的重要课题。市审计局、市财政局不断提高政治站位,以“协调配合,双向发力”为抓手,着力提升预算管理水平和政策实施效果,切实增强财政资金统筹调控能力,确保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形成了“政府主导、人大监督、财审联动、部门协同”的预算绩效管理“濮阳模式”,有效发挥财政部门资金“管理员”和审计部门资金“监督员”责任,创新制度设计和工作方式,积极助力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

  2018年9月至2020年10月,中央和省、市相继出台了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为贯彻落实该项重大决策部署,市审计局、市财政局强化首创精神,坚持顶层设计,站在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和绩效审计的角度,2021年4月,在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委审计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后,以审计委员会文件形式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审计监督的实施意见》(濮审委〔2021〕1号),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结果共用、整改共促的原则,财政、审计“双向发力”,共同推动财政资金聚力增效。《意见》明确了加强政府预算绩效、部门和单位预算绩效、政策和项目预算绩效、财政部门落实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等审计监督的主要任务,要求建立预算绩效管理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预算安排调整的挂钩机制,将预算绩效管理情况纳入主要审计范围。通过完善协作机制、加强联动监督、推动整改落实,构建沟通协商、信息共享机制,共同督促部门切实规范管理,形成财政与审计协同推进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新格局。该经验做法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一致认可,审计署、财政部、《中国审计报》和省政府官网、审计厅官网相继进行报道。

  1. 绩效管理理念实现重大转变。审计方面:审计观念逐渐从真实合法审计向促进财政资金提质增效转变;审计重点逐渐从偏重预算执行结果向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绩效转变;审计思维从重投入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向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方向转变。财政方面:通过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将绩效管理同预算编制、资金安排等相结合,使预算单位开始重视财政支出的绩效管理,避免了单位“只想要钱,不问效果”的问题,逐步形成了以绩效为目标、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理念。

  2. 绩效管理覆盖范围全面拓展。市财政局配合市审计局,不断加强政府预算、部门和单位预算、政策和项目预算绩效管理以及部门落实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情况的审计,从单一的资金绩效审计向全面绩效审计扩展,从财政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向重大政策措施落实、资产资源管理、重大投资项目等方面延伸,全面推动预算绩效财政、审计监督“全覆盖”。

  3. 绩效理念全过程贯穿。把政策落实和资金使用的效率、效果和效益作为绩效管理的首要目标,从财政预算绩效目标设定、项目资金绩效评价等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从审计项目的研究讨论、确立、实施、整改到做好审计“后半篇文章”,始终将绩效理念和思路贯穿财政、审计工作全过程和各环节,不断促进财政资金提质增效。

  1. 在审计内容上,突出五个方面重点。依托政策落实跟踪、预算执行、经济责任审计“三个平台”,关注全口径预算管理情况、政府过“紧日子”情况、存量资金资产盘活情况、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情况和财政支持重大政策落实情况。

  2. 在绩效评价上,实现重大突破。通过实施财政重点绩效评价,收回2020年项目结余资金1.37亿元,统筹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亟需资金支持的领域。财政部门严把绩效评价工作质量关,优选涵盖农业农村、教育、科技、民生等市委市政府重视、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社会关注度高的项目开展财政重点绩效评价,涉及109个项目和4个部门整体,评价资金总额20.33亿元,实现了“评价范围广、资金规模大、涵盖主体全”的重大突破。

  3. 在组织方式上,发挥财审联动优势。审计部门及时向财政部门通报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会计基础薄弱、大额项目资金结余等问题并提出加强绩效管理的意见建议,财政部门充分运用审计结果,并向审计部门通报预算绩效管理方面的问题线索,作为审计部门重点审计内容参考。通过协调配合,同步开展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将预算的真实完整性、预算执行情况、“三公”经费会议培训费管理情况等作为重点,提高市级预算执行审计的整体性。纵向延伸审计了多个县区的重点专项资金绩效情况,审查有无资金闲置、拨付不及时、资金“小散乱”导致政策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从政策制定、制度执行等层面分析原因,促进完善市级转移支付体制机制,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4. 在技术方法上,创新数据应用模式。组建数据分析团队,打破科室、项目界限,通过将财政指标、支付、预算单位会计核算、资产等数据以及工商、民政等外部数据进行关联对比分析,拓展数据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在此基础上,选择养老、医疗等行业部门开展“穿透式”审计核查,沿着财政资金拨付走向延伸至下级部门、项目单位、受补助企业或个人,让财政的每一分钱都能花在“刀刃上”。

  1. 建立审计、财政协同联动机制。市审计局、市财政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协调联动机制的意见》,从指标共商、信息共享、成果共用、整改共抓等方面,构建财政与审计互动共融的工作对接机制和便捷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发挥两个部门的职能作用和各自优势,协同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2. 主动融入人大预算绩效监督审查体系。市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开展项目预算绩效管理情况调研的实施方案》,按照“项目监督审查、县区视察推进”的工作思路,建立市人大常委会牵头,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和人大代表、行业专家共同参与的绩效管理监督机制。

  3. 建立健全各类监督贯通协调机制。将预算绩效审计融入审计与纪检监察、组织、巡察工作贯通协调机制,形成监督合力。对涉嫌违纪或职务违法、职务犯罪的问题线索,向纪检监察机关移交;对涉及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事项的问题,向组织部门报告;对预算绩效管理方面的重要问题,向巡察机构通报,相关部门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给予相关责任人组织处理或党纪政务处分。

  市审计局在审计整改工作中采取“周电话询问、旬现场督查、月汇总通报”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了审计整改的严肃性、持续性和有效性。对于未能整改落实到位的事项及屡查屡犯的问题,及时提请市审计整改联席会议进一步督促整改,并以督察整改通报的形式下发有关单位。近年来,濮阳市审计局累计查出预算绩效管理问题41项,涉及各类财政资金16.6亿元。通过审计整改联席会制度,建立整改台账,落实整改责任,促进资金拨付到位6.5亿元、清理盘活存量资金和闲置资产1.7亿元、上缴财政资金6016万元、归还原渠道资金1977万元、核减项目投资额3.1亿元,促进建立健全规章制度12项。

  市财政局注重把好财政资金第一道关口,通过主动将财政投资评审融入事前绩效评估、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等方式,从源头上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着力提升预算管理水平和政策实施效果,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资金绩效评价位居全国第4名,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通报表彰;2020年全省预算绩效考核位列第3名;2020年全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评价被评为“优秀”等级,获得上级财政奖励资金2000万元;2020年以来,通过拓展投资评审职能审减资金8.35亿元,通过实施财政重点绩效评价收回2020年项目结余资金1.37亿元,有效节约了财政资金。

上一篇:专门判定真伪产品不合格率却高达50%:得物“过毒”失利 下一篇:新乡中院《关于司法判定专业组织请求进入人民法院对外托付专业组织信息渠道有关问题》